青训用工关系无约束力禁足球员国内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最新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足球的深度报道,特别探讨了那些曾参与职业足球,但在退役后面临困境的球员们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。
报告显示,随着足球行业的竞争加剧,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退役后的出路显得相对有限。目前,开设短视频账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博主,或是加入青训行业进行教练工作,似乎成了大多数退役球员的共同选择。
在足协公布的首批禁足名单后,部分球迷对于因长期欠薪导致生活困境的球员因犯错被禁,表达了理解的态度。他们认为这些球员在遭受生活压力下,犯下了所谓的“一时糊涂”的错误。与此同时,足球青训领域教练资源的匮乏,已成为了多年来的行业难题。为此,有人呼吁给这些球员一个重新立足社会、展现专业技能的机会。
然而,另一部分球迷却持有不同的看法。他们认为,对于那些有违规违纪甚至不法行为的球员,如果不能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,仍能在足球领域轻易“谋生”,这将使得足协的禁令失去其应有的威慑力,降低公信力,无法对足球行业从业者形成有效的警示。
北京某足球青训机构的负责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担忧。他表示,目前除了足协体系外,机关、高校、企事业单位等也纷纷举办足球比赛,其中如“和平杯”这样具有地域影响力的青少年足球赛事,虽然未有违法违规行为,但如果发现有禁足球员参与其中,仍然可能会对赛事的美誉度产生影响。
同时,该负责人还揭示了国内足球青训俱乐部的用工现状。对于被禁足球员来说,由于俱乐部多采用灵活的用工关系而非长期雇佣合同制,且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不提供五险一金等保障,因此他们在法律上并没有障碍继续从事足球行业。教练员们往往通过社交关系在多家俱乐部之间转场教学,并依赖家长付费来获取薪酬。
知名律师丁涛也指出了由于青训俱乐部普遍采用的挂靠合伙制度,俱乐部与家长之间的合同往往不会对具体的教练人选进行详细约定。这也意味着即使有禁足球员被家长举报,俱乐部和教练员可以以公益行为辩解,声称双方并无实际雇佣关系。
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给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思考。如何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同时,为退役球员和禁足球员提供合适的出路,同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,将是足球界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。